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她承载了中华民族勤劳、忠诚、爱国、热爱和平等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但是,你可知道,在陕西省乾县及其周边县域自古就没有吃粽子的习俗,现在这里的人吃粽子,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受其它地区影响、跟风的结果。
不吃粽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里不产水稻,大家都知道,秦国当时牢牢控制着渭水流域和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以水稻为主,渭水河畔亦产水稻.所以,这一区域的群众不吃粽子完全是出于其独特悠久的文化传承。
乾县在战国时,一直属秦地,地处秦国版图的中心,这儿是秦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是秦国兵员的主要征集地。战国后期,对秦国唯一能构成威胁的就是楚国,楚国曾多次联合其它国家对秦国发动战争,被秦国视为威胁最大的敌人.
公元前 278 年端午节前,秦国大将白起、王剪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对前途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王剪 、白起攻破楚国国都的喜讯,特别是屈原跳江的喜讯传回秦国后,秦昭襄王大喜,因为,这预示着秦的统一,已成无可阻挡之势。
好畤县 (乾县) 在秦宫 (当时秦国已从栎阳迁都至咸阳) 中有一当差者,他听到了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因为秦昭襄王在位 56 年,基本上天天在用兵,对魏国用兵 15 次,对韩国和赵国各用兵 8 次,对楚国用兵 2 次,把这 4 个邻国打得气都喘不过来,吞并了韩国的三分之二,魏国的二分之一,赵国的三分之一,楚国的四分之一,战绩辉煌.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秦国百姓的极端痛苦之上的,繁重的税赋不说,家家都有亲人在战场上丧命,苦不堪言.老百姓们都知道楚国有个好战的屈原,如果屈原能死了,战争就会早点结束,他们就能过上太平日子.
这位差人在当晚上找了个机会回到了家里,把这一喜讯偷偷地告诉给了他的家人,母亲妻儿们大喜,他们都为屈原的跳江而欢呼、庆贺。差人还有一姐姐已结婚嫁人,天天为战事担惊受怕.眼看要收小麦了,心里特别害怕战事越来越大,怕楚国人打到秦国来,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让女儿安心庄稼之事,母亲和儿子、儿媳妇商量后,决定第二天早上,让母亲到姐姐家去,悄悄把这个消息告诉姐姐。当晚,母亲和儿媳用平时舍不得吃的上等小麦面粉烙制了平时节日祭祀才用的面点,并把对战争的恨全部转化成了对屈原的恨,释放到了制作的面点上 (妖魔化屈原) 。母亲考虑到小外孙的可爱与顽皮,把一部分面点做成了空心的,以便外孙能戴在手腕上,一边玩耍一边吃.并把这种花馍做成了各种古怪的图案,私下悄悄的取名叫 「屈原馍」,让外孙吃了它,预示屈原死了,一切魔鬼就死了,一切灾难就没有了,生活从此太平幸福。因为过几天就是关中收割小麦的盛夏季节,天气酷热,舅妈担心小外甥脱光了衣服,会露出肚脐伤了肠胃,连夜制作了两件裹肚 (兜),舅舅急忙爬上家门口的杏树,给外甥摘了一堆麦黄杏。第二天天刚朦朦亮,外婆挎着篮子 (乾县一带人叫提货笼笼),里面放着昨晚用上等小麦面赶制的托托馍、屈原馍、再上面是麦黄杏,再上面是舅妈赶制的裹肚,就到女儿家报信去了。
外婆这么早出门,脚下又急,村里早起的邻居就问她干什么去?
「给外孙送裹肚去」 外婆随口一答。
没想到,就是外婆这随口一答,成就了乾县一带延续两千多年的端午文化——端午节前给外孙、外甥送裹肚、送屈原馍。此习俗到现还在大行其道,并成了这一带特别重要的外婆看望、疼爱外孙的礼节节日。
后来,人们考虑收割麦子、抢种玉米期间比较繁忙、时间较长,就利用端午前后这几天时间由外婆或舅妈去女儿、外甥家看看,顺便看看当年小麦长势如何,收麦前还有什么困难等,再给未满 12 周岁的外甥送去裹肚、屈原馍、香苞和专门合的五色花绳绳等。当地有民俗,孩子十二岁后就成大人了,夏天就不能再光屁股了,所以也就不穿裹肚了。
送屈原馍的习俗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驿,已经溶进了更多的文化,她包含了外婆对外孙无限的爱,希望外孙健康成长,不受妖魔鬼怪侵身、神灵佑护、不生病、大吉大利,平平安安,早日长大成人、有出息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进入农历五月,天气炎热,蚊蝇毒蛇增多,活动频繁,各种传染病增多,香苞里有各种草药,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防止毒虫侵扰,可以启到袪毒避邪的功效,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
现在,乾县一带这一民俗仍在延续,端午节前你去乾县,也许能碰上卖屈原馍的,不过,由于数千年演变,加之陕西地方方言等原因,多数人现在把屈原馍叫成了 「趣联馍」,还有个别人生硬的叫她 「端午馍」 。
对于乾县人来说,屈原馍寄托着儿时的快乐,寄托着对外婆深深的情感,寄托着那份浓浓的乡愁 ……
乾县人和外地人过端午节不同的是:乾县人外婆送屈原馍是为了庆祝屈原跳江而亡,端午节是庆祝的节日,是快乐的节日,而不是什么非遗砖假杨广宇说的不能庆祝,不能互祝快乐的。外地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跳江而亡,是怀念崇敬屈原,是一种伤感情怀。共同的是:都是为了彰显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
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是令人敬仰的,是万古流芳的。但屈原爱的国只是战国时的小诸侯国——楚国,他和文天祥爱国精神的博大是不能同论的。为什么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会成为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习俗呢?中国人自古同情弱者,秦扫六合后,六国虽亡,但贵族们心不死,他们借楚国大夫屈原之死,表达着他们的不甘心,并向他们旧地的臣民们宣传着这宁死也要效忠自己故国的精神,梦想有朝一日复国,继续着他们统治者的生活。原六国无论从人口,还是版图上都占绝大多数,所以,这一习俗在民间占主导性的发扬、广大、传承了下来。但是,在秦故地,端午节庆祝屈原跳江的习俗一直也在延续,只是范围较小,有些本该是庆祝的地区,因受外来文化的侵袭,现在也变成了纪念。应该庆祝的地区包括但不限于:陕西绝大部、甘肃大部,宁夏全境、新疆一部、青海一部、四川成都平原到秦岭区域、山西大部、湖北郧西等、河南洛阳以西、内蒙一部等,这些都是屈原跳江时秦之版图,属庆祝之列,现在很多都被楚端午文化同化了。
秦端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正源,我们不但不能丢弃,更应该好好珍惜、宣传、发扬、广大。
希望有些不完全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所谓专家们,且莫自以为是,少误导、少埋没……